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政策 >

社区养老与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0-05-06 17:20    点击: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九大以来,养老问题也成为了我国第二大社会热点问题。人口基数大,分布地域广,城乡差异明显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等,造成了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诸多问题。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做好常见慢性病防治,把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加快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护人员培养,提升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

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相关政策、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为老龄化社会注入活力,居家养老与互联网结合创造养老服务新模式,缓和传统养老模式所造成的矛盾。

01

我国养老方式现状

 

2019年0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人口数据:2018年末,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我国已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4-2-1式(甚至8-4-2-1式)家庭结构导致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打破了传统上的三代人甚至四代人同居的家庭模式。目前,我国主要有社区、居家和机构养老三种主要方式。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和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

机构养老:是目前逐渐兴起的一种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老年居住模式。机构养老以老年公寓为代表,供老年人集中居住,配备餐饮、卫生、文娱、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02

社区养老与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养老社区数目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

基于我国老年人口的现状,单纯的依靠政府或子女养老,难以保障舒适的老年生活及其养老过程中的需求。发展社会、社区养老有利于缓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多种影响。目前,养老社区难以规范,老年人口难以集中,分散在城市各处。而现存的养老社区数目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及其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养老社区提供的服务固定,社区配套的基础建设也不完善,服务质量低,给社区养老带来了诸多不便。

★养老政策落实慢、问题亟待解决

政策的出台过程大致需要:小范围试点、大范围推广、全面普及三个阶段。不同地区政府工作效率、政策推广资金、社会条件千差万别。总体来说,政策在大城市普及速度快,推广全面,实施力度大。对于经济落后的地区,受人、财、物、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政策的运行的过程中,难以达到预计的效果。而养老过程中老年人的医疗卫生、照料看护、精神文化、居住环境问题刻不容缓。

我国社区医疗中存在的问题

★社区医院基础设施不完善、医疗费用昂贵

社区医院的经营范围为一般的医疗保健,即病人在转诊到医院或专科前的一些医疗。社区医疗提供整合便利的医疗保健服务;医生的责任是满足绝大部分个人的医疗需求,以家庭和社区的具体背景下工作。社区医院的普遍现状为:设备落后、设施不完善、看病不准。

此外,在就医方面,老年人在收入方面较低,相比起来,医疗费用则较高。由于人类的生理规律,人到老年,各种健康问题时常发生。老年人常见的病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老年痴呆症。这些病都需要不断地用药物控制,来延缓和调理自身。因此,药物的价格直接关系到老人能有多少钱剩余用于支付其他开支。对于老年群体来说,大多数人已经丧失了用劳动获取报酬的能力,其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国家基本养老保障及子女给予的赡养费。

★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收费机制参差不齐

我国的目前医疗保障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居民有新农合,城镇有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我国的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低,多数地区仅停留在市县统筹,致使老年群体异地就医结算存在诸多不便。市场化的医药购买机制与医药价格的行政管制相冲突。

部分指定报销医院存在服务态度低、乱收费等问题。社区医院区别于大医院,看病无网络化和透明化程序。社区医院大多采取自主定价,缺乏统一规范,容易造成乱收费的现象。社区医院具有区域性,部分地区多个社区仅存在一个社区医院,社区医院资源同需求的不对等形成了小范围的地域垄断。

03

完善社区养老与医疗服务的对策思考

 

社区建设主体多元化

随着老年人口数的不断增加,传统居家养老模式难以为继。养老模式已从居家养老转向社会养老。养老问题不再集中于一个家庭而是社会共同分担。面对这一趋势,社区养老主体建设应趋于多样化。《中国养老事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依托、社区为主体、家庭为载体、公益性与专业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体系。

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处于统领性地位,可通过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赋予社区居家养老更多的资源。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以推进社区居家养老的实施;把社区居家养老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或者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高社会福利。二是以社区为主体。社区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承担资源整合与具体实施者的角色。

全面推进家庭医生这一理念则需要社区的大力支持,要搭建社区居家养老的组织化体系、建立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网络与监督体系。再次,以家庭为主体符合中国传统观念。政府以及社区能够提供有形的物质帮助。最后,公益性与专业性机构共同参与。公益性组织与专业性机构的结合可以为养老服务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社区医疗服务规范化

社区医院服务质量既包括医疗设备的更新,同时也要求社区从业医生及护士的专业水平。首先,政府应规范社区医院的创立程序,源头规范确保实现环节顺利进行。医疗服务规范化首先应由法律作为强有力的保证。在医疗服务中也需要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保证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实施。

在规范化建设中:

一是培养具有全科医生素质和社区医生人才能力的提升。免费为符合条件的社区医生提供专业的培养计划并对对现任岗位上的医务人员定期加强业务培训,鼓励上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以志愿等形式到社区医院工作,吸纳更多医学毕业生积极加入到社区医疗队伍中,实现社区医疗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和正规化。

二是建立标准化社区服务体系。在社区卫生医疗要系统实行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医务人员及良好的医疗设施是基本要素,管理方面要实现标准化、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服务。与此同时,社区医疗要逐步建立健全与综合性医院的合作与延伸性服务,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以及数字化的大背景社区医院与综合性医院的结合服务已成现实。

三是加大对社区卫生医疗的经费投入。对社区医疗发展来说,经济是根本,也是动力。社区医疗建设中需加大基本建设项目、建设服务所需的设备、基本医疗服务及预防保健所需经费的投入。

社区养老服务制度化

社区养老服务应在多元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上建设服务制度化。制度化建设能使养老服务主体多元化作用发挥至最大,制度化同时也体现医疗服务的规划。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首先,社区养老服务制度应按严格的法律条文执行,这一方面则需要国家以及政府和广大群众共同引起关注完善我国在养老服务的法律空白。健全法律机制,完善法律体系。

其次,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人员管理制度。吸纳、培养正式医务人员的同时不仅要提高技术还要规范管理制度,对医务人员的学识以及行为素质做出严格的制度规定。

最后,加强社会监督制度。对社区医疗服务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对于违反行为应及时做出判定给予处罚。

严有力管理才能为养老服务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才能使群众信任社区养老服务,才能真正实现由居家养老向社会养老的成功过渡。

04

提高社会组织对养老的社会责任

 

组织应以一种有利于社会的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组织的社会责任,包括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道德以及公共利益等方面。1986年,民政部首次在城市管理中引入“社区”的概念,提出要在城市中开展社区的服务工作。

社会组织发展社会养老责任,便于组织公共关系的开展和组织自身形象的树立,同时社会公民也可以从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和养老产品中受益。目前,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成本核算依据、补偿标准、补贴范围还不够明确,相应的投资回报与经营风险补偿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导致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不高。

政府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出发,建立和完善立法,保障社会组织在履行其责任的规范化,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高水准的服务产品。同时,政府也应该提倡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养老服务和捐赠养老产品,调动社会积极性。